福建茶文化

第一集

龙团凤饼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特殊的存在,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可俗可雅。在茶这个庞大又错综复杂的谱系里,福建茶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在福建与茶相处的三千多年里,有一种茶虽已失传于江湖,但江湖却处处有它的传说。欧阳修称其“金可得而茶不可得”,宋徽宗更赞其“名冠天下”,这便是建茶王者一般存在的龙团凤饼,也叫龙凤团茶。在这里我们用最朴实的镜头,记录下建茶中的传奇,龙团凤饼的重生。

本集完整记录下龙凤团茶的制作过程,并循着《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与《北苑别录》一起揭开笼罩于龙凤团茶上的神秘面纱。

第二集

正山小种

在中国茶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红茶的历史仅有四百余年,这个茶届的“后起之秀”凭借其诱人的琥珀色、醉人的芳香、无穷的包容性迷醉世人,成为世界上消费区域最广、生产量最多的茶类。这缕茶香,最初从福建武夷山桐木村出发,或翻山越岭、或跨江渡海,最终在126个国家扎根,给人慰藉和温暖,也带来财富与战争。

本集以正山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俊德亲自制作正山小种为线索,解开“松烟香”“桂圆味”的茶乡秘密。

第三集

白茶

自人类发现茶以来,在茶的制作工艺上人们无不穷尽所思,或”自人类发现茶以来,在茶的制作工艺上人们无不穷尽所思,或晾、或炒、或揉、或烘,以成就某种茶的独特风味与口感。然而有一种茶,放弃了繁复的手法与工具,仅凭借阳光和风,就完成从一片树叶到一碗茶汤的转化,这就是白茶。作为六大茶类中制作工序最简单的茶,更多的仰仗自然,保留自然,成为白茶延续至今并俘获人心的核心所在。

本集以福鼎白茶传统制作工艺标杆性的人物梅相靖、政和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丰为叙事线索,讲述福建白茶的故事。从闽东的福鼎到闽北的政和,所有白茶原产地的人们采用着最古老的方式制茶,不炒,不揉,耐心地与阳光、空气对话,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多地保留茶树的本味.“回归自然、崇尚绿色、追求简单”这是现代人追求的健康生活理念,也是一杯白茶诞生的初衷。

第四集

安溪铁观音

在茶的世界里,香是最难以琢磨又最令人回味的。中国人对于茶叶香气的痴迷催生着匠人们不断锤炼手艺,以期能最大激发、转化、保留住这种植物中的香氛物质。在茶界,“七泡有余香”的代表,是产自福建南部高香持久的乌龙茶——铁观音。依靠独特的香气,短短十几年,铁观音从福建南部安溪一路向北,征服了大半个中国。在铁观音三百年的历史中,这是一段从未走过的路。

本集以铁观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魏月德完整制作茶叶的工艺来展现铁观音制作的核心秘密,又以茶人肖文华庄园茶的探索讨论安溪铁观音未来的发展。

第五集

福州茉莉花茶

闽人爱茶,一片树叶创造千变万化的茶汤滋味。闽人爱花,将大自然中这抹美妙的香气记忆采集、凝结在一碗茶汤中。三月的嫩芽,八月的伏花,经数次窨制,历半年而至初秋,才成就鲜灵清甜的茶汤滋味。暑往寒来,沏上一壶茉莉花茶,将每一次对花香的思念变成一次可预订的重逢。

本集以茉莉花茶制作工艺传承人傅天龙和福州南仙狮子头的传人翁文峰为叙事人物,讲述了茉莉花茶中的茶有何讲究,花有何奥秘,以及花与茶相遇的“窨制”工艺。

第六集

天山绿茶

绿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茶类,也是中国产量最大、饮用人口最多的茶,中国生产的茶叶约有70%是绿茶,各大茶产区几乎都有绿茶的身影,福建也不例外,只是在乌龙茶、红茶、白茶、花茶的盛名之下,福建绿茶反倒不太为人所知。福建闽东的天山地区,自唐代就生产贡茶,在这个古老的茶区,至今依然出产品质优异、品种繁多的各式绿茶。

际头村是天山绿茶核心原产地。三年前阮宜朴得知这里的茶山荒废已久,而山林也许还存有原生天山菜茶,这个茶叶的门外汉便毅然承包下了际头村的这片山林。本集通过阮宜朴找茶,讲述了天山绿茶作为福建优秀原产菜茶的故事。

第七集

武夷岩茶

福建武夷山,丹山碧水,秀甲东南,独特的丹霞地貌造就了令人称绝的美景。但在茶人眼中,武夷山是一个传奇而神秘的“茶派江湖”。在深山密林中隐匿的茶树,享受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拥有优质的基因。茶人们用尽自己的毕生功力,繁琐而细腻的将数十道制作工序,倾注在每一片茶叶之上,成就了几度称霸茶界的武夷岩茶。在这个“茶的江湖”之中,关于岩茶的说法有很多,连爱茶之人也无法一一名状。武夷茶人只在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砌筑茶园,让茶青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别具一格的“风骨”,再辅以最繁复、最精妙的乌龙茶制茶工艺来激发茶叶的内涵物质,“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正是福建茶人千年来追求极致的见证。

第八集

丰富多元的乌龙茶

乌龙茶,又称青茶。福建北部的岩茶,福建南部的铁观音、广东潮汕地区的凤凰水仙、台湾阿里山的高山茶……它们同属乌龙茶,滋味截然不同、各有千秋。在六大茶类中,乌龙茶的制作工序最为复杂,表现方式最为丰富多元。产地、品种、制法上的细微差别会让茶产生风格迥异的花香和果香。福建是乌龙茶最早的创制地,几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不同地域的茶人们一直在探索、制作,属于自己风土的乌龙滋味。

本集讲述福建特别的两种乌龙茶。漳平水仙,乌龙茶中唯一的紧压茶,讲述者是漳平水仙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张兴裕;永春佛手,乌龙茶中叶片最大的茶,讲述者是佛手母树茶园现在的主人郑加平。乌龙茶,是所有半发酵茶的代名词。智慧的中国茶人,根据自己脚下的土壤、季节、气候,依时而动,因地制茶,将一片树叶散发出万般滋味。

第九集

茶汤·古今一盏茶

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最懂茶艺,也最讲究饮茶的艺术。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以来,茶的饮用方式跟随着茶叶的变形也在不断的变化中。现代人的饮茶方式五花八门,水壶泡茶,瓷杯品茶,甚至是铺设茶席只为一泡好茶。对待一碗茶汤的用心,都是有迹可循。当代人追寻着古人的印记,复原点茶的手法,只为传承那流传在中国人心中千年的,茶文化。无论古今,无论繁简,一碗茶汤映射的是中国人的生活。

第十集

茶器·杯中乾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亦是如此。福建既是产茶之地,也是产器之地,如今更有茶器之都的美誉。有人在探索茶器未来无限的可能,也有人在琢磨复原古人的茶具,一只古建盏,一方古茶磨,从古至今,不甘寂寞的福建茗匠从未缺席,以器侍茶。

本集介绍了两件产自福建的茶器,石磨、建盏。建盏又称天目瓷,是中国黑釉瓷的代表,它是宋代人最为推崇的茶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建窑所在地的人们开始复烧建盏。石磨,是古代茶器中必不可少的一件。杯中有茶,杯中有岁月,杯中有乾坤。每一只杯,每一款器,都是茶在历史上停留过的注脚,都是匠人们对茶最崇敬的礼遇。

第十一集

一片茶叶·两岸情缘

闽台一水相连,茶叶同根同源。打开中国地图,能够看到,福建与台湾就像两片茶叶的形状镶嵌在海峡两岸。在北纬23度的共同庇护下,两地的土壤、气候、地形、水文,赋予了茶叶共同的风土特性。然而,闽台之茶在共同性的基础上又各自发展出不同的精彩样貌。台湾岛内的重要茶类及其制作工艺均是从福建而来,这是两岸茶界的共识。在寻找两岸茶叶缘分的同时,我们也将镜头对准台湾茶人的日常故事。台湾阿里山午时茶的制作、台湾苗栗东方美人茶的制作……台湾茶人的坚守与传承,他们的深耕与创新,成了两岸茶来茶往,缘分不断的最好注脚。

第十二集

茶传四方·香飘万里

茶,世界三大饮品之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口在喝茶,而关于茶叶的语音、品饮方式、制作方法都来自中国。中国茶走向世界的途径,除了众所周知的贸易渠道外,文化使者与移民海外的华侨对于茶在世界的传播,其历史更为悠久,影响也更为深远。本集重点讲述了福建茶通过文化传播和华侨传播走向世界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关于日本煎茶道与福清黄檗万福寺的故事。第二个是安溪茶人王三言修建梅记泰山楼,将儿孙派往海外经营茶叶的王氏族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