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粽动员·温馨庆端午”2021端午节线上活动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本名又叫“端五节”,而“端”字有开端之意,因此“端五”即为“初五”。按照古代纪月历法,五月即为“午月”,也因此渐渐就有了“端午”之名。

端午节的故事与由来

1.屈原投江

屈原(前340-前278)在战国楚怀王时担任三闾大夫的重要官职,很受楚怀王的器重。战国七雄争霸时,面对最强的秦国政治、军事压迫,屈原力主联合齐国,对抗强秦。但楚怀王听信奸佞之言。决定与秦国议和,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最后客死他乡。楚襄王继位后,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加听信谗言,还放逐了忠良之臣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襄王被杀,楚国灭亡。屈原听到亡国的噩耗后万念俱灰,怀抱石头跳进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投江的消息后,纷纷来到江边,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但一无所获。人们不愿让江中的鱼儿去咬噬屈原的身体,就把家中的饭团、鸡蛋等丢进江里,要把鱼儿喂饱;后来又改用树叶包饭,用彩丝绑实扔入江中。这就是粽子的雏形。还有郎中将雄黄酒倒入江中,以药晕江中的蛟龙。据说,屈原投江之日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就会包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屈原。

屈原不仅是一位爱国的大臣,更为人称赞的是他留下的不朽诗篇。屈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体,在人生不得志之时,写下了《离骚》《天问》《怀沙》等诗篇。因屈原诗人的身份深入人心,端午节又有“诗人节”之称。

2.伍子胥

伍子胥原为春秋末期楚国大夫。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投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协助吴国大败楚国。为报父兄之仇,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亲自鞭尸三百下。后来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在与越国的战争中。吴国大胜,越王勾践求和。伍子胥力劝夫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听信了太宰伯嚭的谗言,赐剑让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视死如归,在死之前说道:“我死不足惜,请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于城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完便挥剑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下令将他的尸体装入皮革袋投入江中。后来人们就把他被投江的日子——农历五月初五作为纪念他的日子,也就是端午节。

3.曹娥

还有一种说法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时期上虞人。她的父亲溺死于江中。过了数日都没有找到尸体。十四岁的曹娥昼夜都在江岸上号哭。又过了十七天。在五月初五这一日。曹娥跳入江中,五天后她的尸体浮出水面,怀中抱着父亲的遗骸。县府知事得知此事后,下令为曹娥立碑,宣扬其孝道。

孝女曹娥之墓,在浙江绍兴,曹娥碑为晋代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她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1.吃粽子

端午节期间,人所共知的饮食习俗是吃粽子。粽子,一般是以芦苇叶包裹糯米后用棉线扎紧做成。

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早在春秋时代,就有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角黍”,是古人认为动物的角是人类与神灵沟通的灵物,所以把粽子做成角状。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添加一味叫“益智仁”的中药,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到了南北朝时期,粽子的原料更加丰富,人们在米中掺杂肉、板粟、红枣、赤豆等,使口味增多。

粽子在唐宋时期已经普及民间,还出现添加果仁、蜜饯的粽子。在唐宋宫中,端午节还需要赶制许多粉团粽子,让人用小角弓去射,谁射中哪只就吃那只。在民间则盛行比粽叶长短的游戏。端午节时,人们会解下粽叶对比长短,长者为胜。

至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的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且花样繁多,风格各异。南方以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馅料为主,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最富盛名,北方则以包小枣的北京枣粽为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2.赛龙舟

相传赛龙舟起源于纪念屈原。因人们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于是纷纷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赛龙舟以作纪念。事实上“龙舟竞渡”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据文献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放回后,为雪耻而暗建水师,于农历五月初五借竞渡之名操练水兵,最后灭掉吴国。

赛龙舟是十分隆重的比赛项目,有些地方在竞渡之前要举行“龙头祭”,即把雕刻好的龙头抬入屈原的祠堂,由参赛者给龙头“上红”。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全体祭龙人员三鞠躬后赶赴龙舟赛场。每逢端午赛龙舟,倾城而出的人们往往把比赛水面的两岸挤得水泄不通。龙舟赛事规则是在规定的距离内同时启航,最先到达终点者胜出。在锣鼓和鞭炮的助威下,各条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划行。龙舟劈波斩浪,划手们跟随锣鼓声的节奏奋力向前,岸上的观众则齐声呐喊、欢呼,气氛十分热烈。

赛龙舟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越南、英国等国家,并于198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此后每年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3.挂艾蒿、悬菖蒲

中国民间有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认为五月初五是五毒——蝎子、蜈蚣、蛇、蜘蛛、蟾蜍出没之时,所以要用各种方法来预防五毒之害。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点燃后可驱逐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艾叶油还有平喘、镇咳、祛痰等作用。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艾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因此,民间认为将艾蒿插在门上能使身体健康。

除了艾蒿之外,端午节期间人们还要挂菖蒲。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菖蒲的叶片呈剑形,象征辟邪的宝剑,因此有人将艾蒿编成虎形,两者合称为“蒲剑艾虎”,是斩除妖邪、保护健康的象征物。

挂艾蒿和菖蒲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另外人们在这一天还要洒扫庭院,洒雄黄酒,以清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讲卫生的优良传统。

4.斗百草

所谓斗草就是两个人用草筋互相拉扯,被扯断的一端作输。《诗经·周南》篇中就有“芣苢”一诗,讲述了妇孺嬉戏斗草的风俗。在《中吴纪闻》一书中,则记载了“吴王与西施尝斗百草”的趣事。斗草常用“车前子”,南方方言称之为“打官司草”。

5.缠百索

在端午节清晨,人们会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上五色丝线。五色丝线由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缠在一起组成。按照阴阳五行家的观点,青属木,代表东方;赤属火,代表南方;白属金,代表西方;黑属水,代表北方;黄属土,代表中央。人们认为在孩子身上拴上五色丝线就能镇压来自各方的鬼祟。

6.食蛋

除了吃粽子外,端午节还盛行吃蛋的食俗。蛋可以是鸡蛋、鸭蛋或鹅蛋。在端午节清晨,小孩还没起床时,大人就把煮好的蛋送到小孩嘴边。在江南地区还盛行在孩子的胸前挂一个用网袋装着的鸡蛋或鸭蛋,以祈求健康平安。在河南、浙江等省的农村地区还有吃大蒜蛋的习俗,即将大蒜、鸡蛋放在一起煮食,有时还加入几片艾叶,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7.喝雄黄酒

雄黄酒是在白酒中加入雄黄制成。雄黄,又名鸡冠,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端午节时,成年人都会饮雄黄酒,还把雄黄酒涂在小孩的额头、耳鼻、手心、脚心等处,以求防虫健身。中国民间认为五毒能被雄黄酒降服,神话传说《白蛇传》中有白娘子饮用雄黄酒后现出蛇身原形的情节。但是根据现代医学研究,雄黄内含汞、砷等有毒物质,适用于杀虫,并不适合内服。

活动详情 Event Details

点击前往报名与答题 Click the button for registration and answer the quiz:

报名表格 REGISTRATION FORM

如有任何疑问,欢迎咨询电邮 E-mail if any enquiries:[email protected]

“春游中国·图文征集”活动得奖名单出炉!
中国•最美四季 —— “你眼中的中国最美四季” 摄影征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