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 / 颜嘉宏 / 柔佛

上海,二字成册

如果你没出过走走,没去过其他国家,就相当于,世界这本书,你只读了一页,只读了目录。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我的青葱岁月,装在行囊中,远赴上海攻读西医学位。那年秋天,当我乘上飞机后,岁月便从我身后悄悄飞逝。记忆如阵风吹过,青黄的梧桐叶铺满了回忆的单行道上——为求医笈远万里,江水涛涛孤舟来。十里洋场见繁华,一街一路一世界。马中两国情相连,每每忆起心中热!

如果说一辈子就是场旅行,那么短的是旅途——有的人愿意穿着布鞋在上海小巷子里兜兜转转,总有些路是穿着高跟鞋走不到的;也有的人在上海中心大楼起起降降,总有些在办公室里却永远遇不着的人。长的则是人生路——年轻的时候,走走看看是教育的一部分,年老的时候,停下思考是阅历的一部分。上海那么大,到处都有光,但没有一盏为你而亮。上海是一个无限大、无限深的大千世界,在这个馥郁香水味与浓烈汗水味并存的城市,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上海”地名的出现,起源于750余年前的南宋时代,但上海现代化的过程却只经历了170余年。在那动荡的年代里,英、美、法三国相继在此划定势力范围设立“租界”。在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四面八方风雨聚会笼罩着神州大陆,租界内外却像是两个迥异的时空——租界内跑马场的马照跑,百乐门的舞照跳。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繁华和最开放的城市,第一条自来水管道、第一个抽水马桶、第一座现代商场,第一家现代银行及第一份报纸杂志等等,众多的“第一次”都是出现在上海。民国时期的上海货的名声同样响遍大江南北,如钻石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缝纫机及中华牌香烟等等,时至今日这些上海老品牌仍是上海人的骄傲。

“魔都”是人们最常用来形容上海的词汇,这一词最早出现在一本日本作家的书——《魔都》。该怎么理解“魔都”?或许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种魔都,她是一座朦胧迷幻的城市,影影绰绰的高楼大厦,若隐若现的行人车流,让人只得以窥见这座城市的一角。这里依江傍海,陆止于斯,海始于此,苏州河和黄浦江一横一纵穿城而过,注入浩浩荡荡的长江,流向广阔无垠的东海。夜幕时分,这座魔幻、未来世界般的城市灯光,用尽想象力描绘着这片江河交汇处的倒影——上海外滩,让这座地上天宫的美,甚至美到了她的影子里。上海的平均海拔仅有4米,最高点也不过百米,云雾雨雪交互掩映下,雾气又如行云流水、经久不散,常年缭绕着这座国际知名的魔都,无疑让她更显得扑朔迷离与充满神秘感。

6340平方公里的上海有多大?约等于5.74个香港、193.3个澳门、60.2个巴黎、10.5个首尔、4个伦敦或约等于8个纽约。上海大略可被分为浦西、浦东两城区:浦西城区形如蝴蝶,共8个区,以静安为圆心,从西到东顺时针排列分别为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及徐汇。浦东面积极大,这是一个每天创造着奇迹的地方——世界首届及第二届进口博览会、中国首届世界博览会都曾坐落在浦东。1990年,在原本一片滩涂的浦东,一座高约468米的庞然大物赫然耸立,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三高塔——“东方明珠”。在随后的近20年间,高420.5米的上海金茂大厦、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及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都相继在浦东陆家嘴建成。

东方明珠塔卓然秀立于黄浦江边、现代化建筑群之中,既像高耸的巨塔,又像直射天际的火箭,更像从天而降的明珠,镶崁在中国金融中心的皇冠上。在上海外滩景区,22幢万国建筑的风格迥异——哥特式的尖顶、西班牙式的阳台、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众多经典建筑聚集而成的外滩金融街,是所有建筑设计师心中的艺术殿堂。知名作家陈丹燕曾说,“从外地来的人,要是不到外滩来看一看,几乎等于说没到过上海”。在外滩,游人们沉浸在海关大厦发出“东方红——太阳升——”的悠扬乐音,敬仰着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其上记载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中国人民英勇不屈抗战直至胜利的历史,不由得感慨起这座壮丽繁华的现代国际大都市,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沧桑巨变。

在重重高楼的缝隙间,依然挤满了旧日的生活和记忆,弄堂情怀由此而生。上个世纪40、50年代,为了容纳足够多的人口,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民居在上海城内遍地开花——黑漆厚木的门扇、砖石雕刻的门框是她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得名“石库门”。石库门建筑排列整齐紧密,楼宇间留有幽深的巷道,人们亦称之为“弄堂”或“里弄”。

“老城厢”是用来形容上海最原味的里弄。人们常说,迷宫般的老城厢是上海的灵魂,是这座城市沧桑兴衰的缩影。上海城隍庙附近的弄堂是最标准的旧式里弄,也是最著名老城厢景区,在那能吃到京、广、扬、川、闽、杭、豫、湘及清真等中国16个菜系的正宗饭菜。除此之外,方浜中路、上海老街、文庙街、梦花街、福佑路等旧市新弄,这里的一砖一瓦,都留下了时光深深的印记,体现着历史的变迁。老上海人熟知的梨膏糖和五香豆,还有不出名却无比美味的生煎和小笼,在这里都能找到。

上海最典型的里弄是位于陕西南路的“步高里”,她属行列式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二层砖木结构,红砖外墙,共计79幢,是上海保存较完整的罕见整组建筑里弄住宅。步高里融合了西洋联排房屋风格,保存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风俗——屋脊红瓦如鳞,老虎窗藤蔓缠绕。厚实乌漆的大门背后是小小的天井、晾衣竹竿、搓衣板及马桶刷等老式日用品。从天井到中厅,再到两侧厢房,在幽暗中踏着狭窄的木楼梯走上去,经过玲珑的亭子间,走进宽敞的前楼,推开房间窗户,伸手仿佛就能触及对面人家的门墙,清晰可闻邻里间的生活作息。倘若从老式窗户探出头,一瞬间仿佛从民国时期穿越回到了现代。

上海除了古色古香的弄堂,还有繁华的大街,比较著名的有思南路、南京路、衡山路和新华路等等。“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在那街道两旁店肆林立,薄暮的夕阳余晖淡淡地洒在红砖绿瓦或者那颜色鲜艳的楼阁飞檐之上。上海在作家张爱玲的笔下,带着大城市清新而奢靡的气息喷薄而出。她以上海浓墨重彩的流光为背景,勾勒出了最生动的上海形象,笔下优雅而内敛、老派又不落伍、新潮却不张扬,那沉稳自信的上海,才是系着无数外乡人的梦的上海,才是独特的张爱玲的上海。

1843年,上海洋房的故事开始了,仿早期欧式建筑风格,殖民统治者、清廷命官以及商业巨头视洋房为他们生活的乐土,所以洋房布置讲究排场,内部装饰极尽奢华。在1920年的前八年里,法租界共有欧洲人住宅432幢,而1920年和1921年两年里就造了552幢。它们多样化的建筑风格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中,甚至每一栋都承载着民国时期上海滩的不同传奇故事。出现在张爱玲《洋房生活记趣》一文中的洋房是一栋被刷成黛粉色的七层西式公寓,也就是现在常德路路口的爱丁堡公寓——这是一处在繁华市中心的宁静居所,有着花园洋房独特的气质;《倾城之恋》书中的白公馆戒备森严,房子与房子间隔着宽阔地;《色戒》书中的老洋房有着红瓦陡屋顶和哥特式壁炉烟囱;《沉香屑》书中的豪宅有着依稀可见的黄地红边的窗棂。

漫步在满是法国梧桐的街道上,梧桐树下静幽似林,那一栋栋老洋房的灯光,飘出的阵阵琴声,总能引人无限遐想。上海的美不在海上,而在梧桐树下,霞光消退后,昏暗的暮色透过梧桐树叶抚摸着这些充满历史感的建筑,细细感悟着这座“海派”风味的城市,仿佛站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仿佛穿越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时光流转中,身心与灵魂在这座城市中央跳着探戈舞——舞蹈步伐刚劲有力、进退成直线、节奏顿挫有致。泰戈尔说过“人要在外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旅行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看千帆,不在于揽万物,而在于旅行的结果,带一个崭新的自己回到那个熟悉的家。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是上海的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文化的精华,吸纳一些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慵懒的阳光、潮湿的空气、老式的汽车、喇叭花外形的留声机和繁华街道的美女广告画,狭窄而潮湿的弄堂,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上海独特的洋场文化。上海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是中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有全中国唯一一条磁浮列车线路。这高速流动的车河,既是现代城市设计理念的缩影,也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澎湃脉动。上海既是向前的,也是怀旧的,用她独有的方式将老上海的传统古朴,新上海的时尚前卫,长期共存在这座城市中,例如将运煤码头变成美术馆、将玻璃熔炉车间变成光影艺术空间。具有157年历史的上海老船厂,在新时代下华丽变身成为文化潮流的新地标——原有的船厂结构、曲折的烟囱、几何线条的支架、生锈的铁管、风化的混凝土柱子全部保留,老旧的蒸汽管道被改造成空调和送风管。自2007年起,中心城区的144条道路街巷被市政府规定为城市风貌保护道路,其中64条将永不进行拓宽,这就意味着,道路沿线的老建筑不会再因城市的发展而面临消失。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其实旅行也就那么回事,花花世界看多了,也就平淡了。唯有人,层次丰富,有情有趣。上海的大街小巷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走几步路就有一个菜市场,有各种小餐馆,有遍布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大叔大妈。上海人其中一个特征就是“拎得清”,这个词如果用英文解释就是“make sense”。

老克勒腔调(“老克勒”起源于洋泾浜英语中的“clerk职员”一词)的上海老大爷总是把头发梳的亮铮铮,衣服穿的齐整整,他们就是一群有着精致生活和仪式感的老上海人。上海老阿姨,也一样具有奇异的小资味道,出门时脖子上经常绕一根丝巾。上海阿姨,大雅大俗,论起理来,各类事例轮番上阵,生动形象又鞭辟入里,经常辅以适当的“你晓得伐?”、“是伐?”和“呐呐,大噶来评评理”。上海人的身上普遍有一种“关起门子,不紧不慢、仔细过着自己日子的”气质,另外还有一种“不打扰”的温柔,不希望被占便宜也不想占别人便宜。

上海这座城市,除了引领着时尚潮流,也是科技发展的先锋兵,“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上海率先到来,以5G为代表的高速通路、以云计算为代表的生产平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工具,初上华灯的上海映衬出的是一个“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慧”的崭新智慧城市。例如全市路段摄像头覆盖,交通违章摄像头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开具处罚结果,因此在治安方面,上海是全中国最好的城市之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上海在无现金支付程度上也走在了世界前列,甚至路边小摊贩都是以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出门无需随身携带现款,这都有赖于上海对于科技的创新与接纳程度。

城市内高架层层交迭,大桥隧道跨江越河,415个地铁站,连接起超过700千米的地铁系统,运营里程更是世界首位。上海的地铁每天都要负载超过1000万人次,接近整个城市常住人口的一半。今天的上海,以超过3万亿元的GDP,领跑全国所有城市。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上海港,拥有国际航线80余条,来自200多个国家、地区的商品从这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而众多的“中国制造”也从这里前往遍布全球的500多个港口。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江畔灯柱间,鼓涛为乐,灯光粼粼,舞于涛间,耸立的大厦倒影在江中心,浮在零零碎碎的倒影上,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忆至此,我如一滴水落入了涛涛的黄浦江中,去了不同的地方,看了不同的风景,感悟了不同的人生。如孟子曾说:孔子登上东山后觉得鲁国太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也不算大了,所以对于见到过海洋的人,别的水就很难被他看得起了。我本是张沾满乡泥味的白纸,落在庭院外却向往着庭院中的气息,出身名叫“龙引”的马来西亚乡镇,却不识“龙”为何物。东方巨龙腾云驾雾飞向天空,民族魂魄浴火涅磐,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那如龙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如凤凰霞明玉映般的摩登气息。对我来说,仅“上海”二字便是我青葱岁月中“读”过最厚实、最宏伟瑰丽的一册书。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佳作-彭瑞芳-爽爽贵州天暖暖贵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