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足球起源文化之旅

蹴鞠文化简介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

西汉刘向编选的《战国策》和司马迁的《史记》都留下了蹴鞠最早、最明确的记载。蹴鞠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它滥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古都临淄,在汉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走向全面繁荣。彼时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对蹴鞠乐此不疲。

在汉代,蹴鞠迎来了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此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为军事中训练士兵的手段出现;另一种则是以娱乐表演为目的乐舞蹴鞠,是唐宋时期白打蹴鞠的雏形。

作为军事训练的蹴鞠与今天的足球运动颇为相似,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和竞技性,“僻脱承便,盖象戎兵”,既要求士兵能快速奔跑,又要有对抗推摔的能力,对体能、团队和纪律性都有很好的锻炼。

圆形的鞠、方形的围墙,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相对,仿效一年12个月,12人对阵抗衡,反映了“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的观念。比赛有裁判主持叫“长”或者“平”,有统一的竞赛规则,还特别强调裁判要公正执法,可见当时的蹴鞠已经具备了竞技运动的雏形。

蹴鞠对现代足球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2004年7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际足联和亚足联公开宣布,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临淄地区的蹴鞠。

 

蹴鞠的比赛形式

蹴鞠这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包括三种典型形式,分别为直接对抗、间接对抗、白打。

直接对抗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方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间接对抗时,中间隔着很高的球门,球门中间有一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蹴鞠比赛表演

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比赛时要使出浑身解数。

中国古代文物中的蹴鞠文化

汉代蹴鞠纹肖形印,是与蹴鞠有关的典型文物之一。肖形印,指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钤印,其起源可上溯至战国时期。汉代蹴鞠纹肖形印,采用凿刻的制作工艺,印章内容是两个在蹴鞠娱乐的人物形象。它的表现手法非常简练,寥寥数笔,却将蹴鞠形象传神会意。

蹴鞠纹肖形印

宋辽时期的三彩蹴鞠瓷俑,收藏于齐文化博物院。俑的形态是一胡人老者,头饰尖顶卷沿圆帽,高鼻,双目深凹,长胡须,双耳垂肩,身着长袍,衬前开身短衣,脚穿圆头高靴,站立于方形基座上,右手抬至颈部,左手托一鞠,胸部露出四个圆形纽扣,歪头斜视,似在思考。

三彩蹴鞠瓷俑

元末汪云程著《蹴鞠图谱》(清再版印),是研究宋代民间蹴鞠活动的一部重要文献。它系统介绍了宋代的蹴鞠解数、白打场户、社会习俗以及礼仪规矩等,从文风来分析,应为底层鞠客整理编写。书中罕见人物图谱版画,字迹清晰规正,印版精良,极为难得。

《蹴鞠图谱》·清代(1636年—1912年)刻本

《徐敏行夫妇宴享行乐图》·隋代 (581年~618年)墓壁画

《宋太祖蹴鞠图》·元代(1271年—1368年)钱选

《仕女图》·明代(1368年―1644年)杜堇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欢天喜地》 清代(1636年—1912年)

《圣球之源》——在国际足联总部陈列的足球起源地标志性纪念物 (2007年)

《足球之源》——在亚洲足联陈列的足球起源地纪念物(2008年)

球星梅西体验蹴鞠运动 (2007年 中国山东济南)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蹴鞠表演

在中国山东临淄足球博物馆里的蹴鞠比赛表演